传导抗扰度测试系统技术参数: 采用 GTEM 横电磁波传输室进行电磁兼容性能测试是近年来电磁兼容领域发展的一项测量新技术。 由于 GTEM 的宽频带性能( 从直流至微波 ); 低花费造价( 大约只相当建造电波暗室造价的百分之几 ); 即可用于电磁辐射敏感度 EMS ( 抗扰度 )的测试, 也可用于电磁辐射干扰 ( EMI ) 的测试, 系统所需配套的仪器设简单,易于快速测量和自动控制, 从而受到国内外有关领域的高度重视。纵观目前出现或应用的各种测量小室、 屏蔽室、电波暗室、开阔测试场等, 采用 GTEM 进行电磁兼容性能测试仍是当今性能价格比*的选择。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八十年代末即派研究人员赴德国从事 GTEM 的研究和电磁兼容测试技术的合作和交流, 参与了世界*台 GTEM 产品的装调和测试工作, 并与 GTEM 技术的发明人 D.Hansen 博士建立了深入的技术交往和协作关系。有关研究人员于九十年代初即在我国*采用时域反射 TDR 调测技术研制出具有*水平的 NIM-GTEM 室, 并圆满完成了电磁场分布的实验和测试,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研讨会上发表了数篇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 引起了国内外有关领域的广泛关注。 D.Hansen 博士在看了 NIM-GTEM 的研制实验结果后, 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诸多世界著名的 EMC 测量仪器制造公司在中国的市场推荐采用我院研制的 GTEM 作为其配套设备。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是直属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科研单位, 承担*的法定计量和检测工作以及量值的溯源和间的比对。科学、公正、准确、服务于社会是其一贯宗旨。经过几年不断的研究和改进由该院电磁兼容检测实验室研制开发的 NIM-GTEM 测试装置, 已先后服务于航天、电子、电力、国防、电信、计量、测试、技术监督质检等电磁兼容测量检验部门。此外,根据用户的需求, 还可提供配套设备及完善的软件支持和测控调试技术服务。
传导抗扰度测试系统的操作过程需遵循电磁兼容(EMC)标准,以下是关键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设备准备与连接 核心设备: 射频信号发生器:用于生成干扰信号。 功率放大器:放大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确保干扰信号强度满足测试等级要求。 耦合/去耦装置:如耦合去耦网络(CDN)、电流钳或电磁钳,用于将干扰信号注入被测设备的电源线或信号线。 衰减器与滤波器:固定衰减器(如6dB衰减器)用于匹配阻抗,减少信号反射;低通/高通滤波器用于分离干扰信号。 监测工具:示波器、探头或数据采集系统,用于监测被测设备的性能变化。 连接方式: 被测设备(EUT)通过绝缘支架放置在参考地平面上,距金属物体至少0.5米。 电缆应平行悬空,距离地面至少30mm,避免与金属接触。 调制方式: 连续波(CW):无调制,用于基础抗扰度测试。 幅度调制(AM):调制度80%±5%,调制频率1kHz(正弦波)。 测试等级: 根据电磁环境选择试验等级(1类低电平、2类中等、3类严酷)。 典型电压等级:CDN法(1V/3V/10V)、电磁钳(18Vrms)、电流钳(13Vrms)。 2.校准与环境控制 系统校准: 使用固定衰减器、校准套件对信号发生器、功率放大器和耦合装置进行校准,确保输出精度。 校准时间应小于30秒以提高测试效率。 测试环境: 在屏蔽室内进行,避免外界电磁干扰。 接地良好,辅助设备(如电源、负载)应与地平面连接。 3.干扰信号注入与测试执行 耦合方式选择: CDN法:优先用于电源线、平衡线等,通过电容耦合或直接注入干扰信号。 电流钳:适用于多芯电缆,通过感性耦合注入干扰,需将电缆置于钳中心以减少电容耦合。 电磁钳:适合高频(>1.5MHz),通过容性与感性组合耦合干扰。 测试过程: 按频率点或分段扫描施加干扰信号,每个频点驻留时间0.5s~999s。 监测被测设备的性能指标(如通信功能、显示稳定性等),记录敏感频率点。 4.结果判断与报告 抗扰度判据: 判据A:无功能下降或性能异常。 判据B:允许短暂功能异常,但可自行恢复。 判据C/D:功能丧失或设备损坏,需人工干预或维修。 数据记录: 自动生成测试报告(如Word格式),包含频点、干扰强度、设备响应等。 支持自定义报告模板,便于溯源和复测。 关键注意事项 安全保护:设备需配置过压、过流保护,防止高等级测试损坏被测设备。 线缆处理:避免电缆触地或靠近金属物体,减少干扰信号衰减。 |